金融服务
七月的内蒙古,玉米地翻滚着绿浪,大豆田铺展成绿色海洋。这片全国重要“粮袋子”,正在金融润泽下,铺展粮食生产的美好画卷。
“玉米收购错过这个节点,每吨要多掏45块!”在内蒙古通辽扎鲁特旗的粮库里,扎鲁特旗恒信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树清抓起一把玉米粒,指着头顶的智能监控探头说:“多亏这套系统,贷款来得正是时候!”
原来,农行内蒙古扎鲁特旗支行客户经理上门走访时,发现杨树清正为收购季的资金缺口发愁。农行当即亮出“黑科技”——通过“智慧粮仓”数字化场景,给粮仓装上智能监控,存货量、变动情况,记录得一清二楚,堆成小山的玉米直接变成“活”资产。很快,1000万元“粮食收储贷”到账,1.15万吨玉米如期入库。杨树清感叹道:“这笔钱不仅保住了企业利润,也让老乡们的粮食卖个好价钱,企业和农户都得了实惠。”
▲内蒙古田间玉米长势喜人
内蒙古呼伦贝尔莫力达瓦的田野上,李庆国蹲下身,拨开一株大豆的叶子,查看长势。这位35岁的返乡青年,皮肤晒得黝黑,裤脚还沾着泥点,可一谈起大豆,眼睛就亮了起来。
李庆国2015年回乡创业,从一个小合作社干起,如今已经发展成当地有名的大豆专家了,手握10个优质大豆品种的独家经营权。他带着乡亲们种了8万亩优质大豆,还与当地合作社和农户签订繁育合同,通过“包种子、教技术、包收购”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让旗里220个村的1.8万农户都跟着挣上了钱。
针对李庆国的发展模式,农行内蒙古分行突破单一贷款思路,创新推出“核心企业推荐+线上信贷融资+大豆产业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一方面,为李庆国发放300万元“商户贷”支持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为产业链上的农户发放6000万元“惠农e贷”。这种“以大带小”的金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大豆育种生产的资金需求,又带动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截至6月末,农行内蒙古分行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378.15亿元,较年初增加92.85亿元。这些贷款落在田间,正化作地里更高的产量、农民更鼓的腰包。
内容来源:中国农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