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调研报道 | 这家银行名叫“硬科技”
最新动态
调研报道 | 这家银行名叫“硬科技”
2025-08-121

调研报道


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

惟改革创新者胜!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中国改革现场》

——纪录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资金短缺是初创企业,尤其是硬科技初创企业发展道路上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工信部一项调研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占比不足5%,其银行贷款依赖度远超传统行业。但因其“轻资产、高不确定性”难以满足抵押要求,导致企业融资渠道、产业化过程严重受限。


所谓“硬科技”,通常具有高研发投入、“卡脖子”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引领性等特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2022年,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支持下,全国首家以硬科技命名的专业支行——浦发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硬科技支行应需而生,锚定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微科技企业,三年来“贷”出了多个响当当的领域前沿。


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痛:“死亡之谷”的硬科技突围



这里是陕西省汉中市汉核同位素药品研发生产基地。一台占据半个篮球场大小、代号“炼核术士”的3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矗立在一号生产车间中。这台价值数千万的庞然大物能以近光速的30MeV质子束为“火焰”,量产十多种关键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将核反应淬炼成抗癌核药的原料,尽管如此,它却因为过不了传统银行的风控审批而尘封数年,被拒贷门外。转折发生在2025年5月15日。



在静谧的厂房内,田海滨面对着静置已久的30MeV(兆电子伏特)质子回旋加速器百感交集——这位研发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科学家,自企业2019年创立,从天使轮5000万融资,到今天获得了浦发银行9000万元贷款支持。这笔融资意味着,可以迅速推进多种医用同位素国产化生产,为国内同位素药品生产厂家解决重要放射性原料“卡脖子”问题,进而提升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可及性。


核医疗领域科技企业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田海滨:我非常激动,这就是一个里程碑,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节点。传统银行对公司的30MeV回旋加速器设备抵押叫“非通用设备”,审批时一直停留到“风控”过不去。但是硬科技支行是看我们的未来,抵押物评估之后,大概能占到它整个投资额将近一半多,风控上基本满足;再有我们商业化的几款合作,包括意向订单、明年达产之后市场的格局情况,浦发银行做过详细的市场尽调,从我们明年的还款来源上足够支撑这个还款能力。



技术上特殊性导致估值困难、前沿领域产业链尚未成熟、缺乏同类交易参考案例……这些银行对融资需求的“艰难险阻”折射着当前不少科技企业面临的?典型困境——技术超前导致市场认知滞后,轻资产与传统信贷逻辑冲突,以及长周期投入与金融机构短期回报要求的多重矛盾。对此,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硬科技支行行长张明团队在实践新的解法: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硬科技支行行长 张明:因为他的技术特殊、先进,大家理解也不充分。我们尽调了几个月的时间,客户经理从门捷列夫开始学起,然后知道为什么是同位素,它的物理、化学性能,它难在哪里?什么叫用加速器去生产?调研之后,我们认为应该去支持这样有重大价值、重大作用的,现在看起来比较弱小的企业,真正把它们扶持起来。


贷款获批时,这家企业流水的全部收入只有5000元。目前,3000万首贷到位,启动推进建设,预计10-11月达到生产要求。同时,企业近期已获一家上市企业2亿元意向订单签署。

核医疗领域科技企业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田海滨:把我们的第一个锗-68核素的三款核素产品生产出来,将满足国际及国内市场的迫切需求。核药基于多肽或抗体这种靶分子可以在体内靶向性识别肿瘤,但是要挂一个“核弹”,就是具有贝塔或阿尔法射线的核素,相当于一个精准的导弹去靶向打击肿瘤分子,靠核素的炸弹短时间释放巨大的能量,把肿瘤细胞的DNA给打断了,杀死肿瘤细胞。传统的靶向药,化疗药它是不能直接切断肿瘤细胞的DNA的。


尽管手握知识产权或基于此研发的创新产品,科技初创企业普遍面临实力羸弱的困境。从0到1的初创阶段因极高的失败率被誉为“死亡之谷”。现实中,一笔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关键资金能否及时到位,往往直接决定着这类企业的生死存亡。


然而,在传统信贷审批模式下,这类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融资难、融资贵”真正成为初创型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瓶颈,甚至被称作“世界性难题”。信贷缺失的困境,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以过早、过大稀释核心股权为代价来换取生存与发展资金。


这一点,同样作为一家科创企业创始人、西工大通信系主任李立欣深有感触。他的企业成立于2024年12月,专注无人飞行器系统与行业专用机器人的自主研发,成立仅5个月,便成功在浦发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硬科技支行获批300万元纯信用贷款,有效突破了产品验证阶段的资金瓶颈。



飞行器系统行业专用机器人领域企业创始人、西工大通信系主任 李立欣:传统像我们这种初创型企业没有太大的流水和资金的时候,一般是以天使投或者股权的稀释去做的。这就是硬科技支行特别大的特点,就不用过早稀释我们的股权。


该企业实现投产的无人飞行器系统


跨越“死亡之谷”后的新战场:重构银行基因的“硬科技”模式



截至2024年末,硬科技支行科技贷款余额突破15亿元,科技贷款的规模和户数占支行全部贷款比例均超过95%,三年来,累计为超200家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至今保持“零不良”纪录,并逐步构建起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


传统信贷无法解决的问题,硬科技支行是如何应对的?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硬科技支行何以脱颖而出?



步入这家硬科技支行,颠覆性的空间设计扑面而来。它以硅谷风格开放空间替代传统高柜台,重构了银行形象。其间,500多家服务企业的专利证书墙,刻录了银行和企业共同成长的轨迹;90平方米的“微型科技馆”陈列了航天部件、集成电路、AI芯片、新能源材料等来自客户们的产业化成果,每一件展品都是金融活水“浇灌”结晶的具象表达。金融与科技如何共生进化,继续向深水区纵深发展?是这里在探索的主题。银行负责人张明说,他们和科创企业一样,都在创业路上。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硬科技支行行长 张明:我们突破了传统银行以道路或区域命名支行的规则,我们叫硬科技支行,要求90%以上的信贷业务完全投向于科技金融领域,目前我们每一年、每一个季度达到了这样要求。我们有专门的考核体系、人员配置、尽职免责、不良容忍支持我们能够专注在科技金融的发展道路上,这是我们和传统支行、网点最大的区别。最重要的就是他能否在这样的专业、专营的考核机制上,逐步提高自身对于科技金融的判断能力。



张明告诉记者,专业专营机制是生存之本,更是破解“看不懂科技企业”痛点的钥匙。目前,这家硬科技支行的客户接近100%都是民营企业,大多“识于微时”,银行从企业初创开始陪伴成长。在银行科技展示区里,记者留意到一份金属储氢材料展品,它属于当地一家新能源科技企业。企业投融资总监王晗回忆,最初和硬科技支行的接触还是在企业成立时的一处民房宿舍里。



氢能领域新能源科技企业投融资总监 王晗:当时我们就坐在这个民房的餐厅,改成会议室了。谈了第一次,硬科技支行对我们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后续随着业务推进,去年贷款最终落地。如果没有硬科技支行,我们当时的资金就非常困难。



这家新能源企业拥有目前全球居前的温常压固态储氢技术,解决了氢能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对于氢能的大规模推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这一项目已经与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等达成合作。


科技初创企业跨越了早期“死亡之谷”后,即将进入高成长期的阶段。然而,这一阶段同样险象环生,企业必须直面市场的严酷考验,其产品和商业模式需要在优胜劣汰中实现“从1到100”的蜕变——业界称之为“达尔文海”。


飞行器系统行业专用机器人领域企业创始人、西工大通信系主任 李立欣:很多同行都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是0~1有很好的技术,也觉得自己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在市场的接纳程度上,这个阶段不是每一个团队都能够很好地去适应、去迈过去。


该企业实现投产的行业专用机器人



2025年6月,硬科技支行客户经理徐洋姊和同事再次来到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时跟进企业需求的动态演进,并据此重新设计方案。


浦发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硬科技支行客户经理徐洋姊:我们今天在跟客户交流他今年的一个发展方向,然后重新调整我们的授信策略以及额度,需要匹配它今年的一个成长性。他们现在产品的验证已经通过、产线已经达成,就会产生更多的订单,会带来一个量级的扩产,可能需要的资金就更多,根据他的实际需要重新设计方案。


深水区挑战:金融与科技的共生进化


行长张明认为,匹配企业爆发式成长期具体需求,破解之道还在于打破传统信贷逻辑,借助工具革新、动态授信。他向记者展示了银行日常使用的“科技雷达”评价系统界面,通过“五力模型”——创新力、专利价值、赛道优势等动态扫描企业无形资产;发明专利占比、股权竞争力等20项指标,让技术价值一目了然,从而指导银行前瞻性布局。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硬科技支行行长 张明:只需要输入企业的名称,就可以对企业的科技金融的竞争力,科技的创新力,包括它的履约能力、偿债能力做一个综合化的评估,最终给出一个从t1到t9评分。可以分析它的专利数量,发明专利的占比,高价值专利的占比,包括它的行业赛道优势,股权竞争力等等这些和我们传统的银行去分析企业的模式、机制流程有了很大的变化。科技金融需要了解的细分赛道很多,我们这几年就是这样慢慢去积累我们的机制。


银行服务科技企业的核心痛点:风险错配与收益难题


业内专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 娄飞鹏指出当前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痛点之一,初创期或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风险大、资金需求大。银行面临很大风险的情况下给企业支持,后续企业进入盈利期、高成长期之后,银行实际又难以分享其经营成果。


对于这一本质冲突,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认为,传统信贷模式与科技企业“高风险-高回报”的股权特性格格不入,因此必须创新收益模式,以充分覆盖创新企业的高风险损失。也就是说,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支持硬科技的信贷投资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刘晓春要从顶层设计总体的安排来考虑,必须让银行有机会有收益能够来覆盖支持硬科技的风险。一是银行在这一类业务当中的收费要有突破,也可以把企业的增值部分让银行作为收入收进来;第二个核算制度要改变,这些收益不能马上进损益,是作为拨备可以去弥补亏损;第三,这一部分的收益的税收应该免,让银行弥补亏损的机会更多。


从信贷单点突破到全链赋能:科技金融生态的破壁实验



当前,我国科技金融正在从单一的资金支持转向系统性生态构建。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剑指双重使命:既要破解科技企业融资困局,更要打通新型工业化的金融动脉。


今年5月,科技部等七部门《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出台,强调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金融在从输血工具进阶为产业生态的操作系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浦发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硬科技支行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孵化器功能,为科技企业铺好创新创业“最初一公里”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当硬科技支行将孵化器功能嵌入服务体系,生态跃迁的标志性转变已然发生。


汉核医疗创始人田海滨一语道破关键。他认为,这意味着银行不再只是金主,而是产业生态建筑师。目前,企业二期项目正依赖科技金融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核医疗生态圈”的裂变式发展。


核医疗领域科技企业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田海滨:包括我们产业第二轮的发展、市场的前景和带动一个产业的方向来进行评估。我们第二期项目“核素精准治疗肿瘤中心”,未来会使核医疗在这个地方的产业放大,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产业链的资源,又能打造出一个新的产业生态,对汉核医疗及当地新产业创新来讲这是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从传统银行“股债贷保”到“股债贷保租孵撮联”的八字新架构,显示硬科技支行服务维度的裂变与角色重构。企业需要的不仅是钱,浦发银行总行科技金融部总经理葛亮的洞察可能进一步揭开未来科技金融行业的另一个侧面。



浦发银行总行科技金融部总经理 葛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它可能在很小的时候需要人才;等到进入生产了,它需要生产的资金,还需要享受社会、政府给它提供的一些政策支持和产业聚集的便利等;再长大一些,可能需要上市了,需要专业的辅导;拥有资本实力和市场以后,会更加需要把产业链进行整合、并购实现自身发展壮大。作为一家金融机构,如何把这些合作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到企业发展过程中,高效、精准地对接,帮助它发展,解决企业的痛点,这是一个难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是一个堵点。整个过程它需要构建一个生态,最终将形成社会的营商环境。


【后记】

这场变革远非金融机构独舞,而是牵动财政、监管、会计、国资等多维制度的系统革命。当科技银行从零星试点迈向系统推进,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金融底层逻辑的重构。真正破局点在于锻造动态平衡:让制度如血管般柔韧,容纳科技创新的澎湃脉动;让风控如骨骼般强劲,支撑金融体系的巍然屹立;如何让承载万亿储户信任的银行体系,成为托举硬科技腾飞的云梯而非枷锁?这场静水流深的制度实验,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岩层上,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金融密码。



内容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