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金融
一段烽火记忆,三代热血传承!以下是华夏银行太原分行员工冯惠讲述的家族真实故事,它真切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代代传承,请看华夏银行人如何以金融之笔续写伟大抗战精神。
1937年,日军控制北平后向南侵略,有着三千三百年历史的古城邯郸,没能逃过战火蹂躏。从1937年邯郸沦陷,到1945年日本投降,邯郸百姓和千万中国人民饱受日军凌虐。日军在邯郸地区制造了成安屠杀、馆陶惨案、百家村惨案等,遭到屠戮的百姓不计其数。
父亲的老家在邯郸。小时候常听父亲说,他最痛恨日本侵略者,因为他的三位舅舅中,两位被日军残害,大舅被按在水缸里活活窒息而死,亲眼目睹日军暴行的二舅毅然加入抗日队伍。邯郸市档案馆藏《冀南抗日根据地口述史料》记录了老人回忆:“日军把人绑在水缸边,用木板压着头往水里按,很多人被活活淹死”,这一记载与家族记忆完全吻合。如今父亲已记不清舅爷爷的名字,但这段历史如同警钟,深深影响着父亲、感染着我。
当刺刀挑破乡村宁静,舅爷爷的选择不是个体反抗,而是一个民族在血泊中的觉醒。“为雪国殇驱日寇,甘抛热血守山河”,祖辈的担当从不是抽象的口号,是血肉之躯在侵略者枪口下写下的“不投降”三个大字。
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是我的父亲。父亲是一名服役二十载的消防战士,曾多次深入火海救出被困群众。父亲的两枚“三等功”勋章,是我小时候最爱的“宝物”。当我问起他从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事,他总会提起冬日救援时刺骨的寒冷——高压水枪反溅的冰水瞬间将战斗服冻成“冰甲”,脱下来甚至能立在地上。
他还说起最惊险的一次救援——刚冲进火场,厨房煤气罐突然爆炸,幸好距离不算太近才躲过危险,如果再晚几秒钟,后果不堪设想。但他常说:“和你舅爷爷抗战那会比,这点危险算什么?”这让我懂得,父亲的传承是把“抗战精神”具化成全心守护身边的每一位群众。
我的爱人是一名军人,结婚七年,两地分居是常态。前不久他执行任务手指受伤,无法伸直手指发黑,却因“任务急重”,硬是不肯立即就医。直到过了三周他终于完成任务去检查,早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手指再难恢复到原本灵活的状态。当我看到他自制的简陋固定板,忽然明白,“家国情怀”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誓言,是有人在岁月静好时,把“我来扛”三个字嚼碎了咽进肚子,把属于自己的健康、团圆,奉献给身后的万家灯火。
日子久了,我从最初埋怨,到逐渐理解,再到如今的支持追随——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全家福,配文“一家不圆万家圆,值!”。
作为华夏银行太原分行综合运营条线的一员,年终决算的深夜灯火、节日里从办公室眺望窗外热闹的街景,早已成为我最熟悉的“金融风景”。这些平凡岗位上的日夜坚守,是维护金融血脉畅通的关键枢纽,更是守护百姓财产安全、筑牢金融服务民生根基的坚实壁垒。
2023年底,业务繁重、人手紧缺,我拖着孕肚不顾单位劝阻自愿加班。同时,为及时“充电”更好地工作,加班回家后,我又继续自学到凌晨两三点。当研究生复试与预产期撞期,我和家人打趣“要是考试中途发动了,我一定坚持答完再去医院。”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拼,我的回答是:“新时代的担当,是把祖辈救亡图存的热血化作服务民生的实际行动。”
华夏银行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将“金融报国”“金融为民”作为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的落脚点:当总行部室研发金融产品奋战到天亮,当太原分行为养老院和帮扶小学送去爱心物资,当客户经理奔走村间地头为农户办理扶贫贷款,键盘上的每个按键都在重述——金融服务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抗战精神在当代的铿锵注脚,是用现代金融工具续写的家国情怀、奋斗之志。
上周末去北京探望爱人,孩子指着天空中执行任务的直升机说:“妈妈,我长大要当解放军飞行员,像他们一样守卫祖国!” 那一刻,在她的眼里,我看到了跨越三代的传承——隔着80年时空,伟大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在舅爷爷冲锋陷阵的决心里,在父亲结冰的战斗服上,在爱人默默坚守的青春中,在我深夜学习的台灯下,在每个华夏银行人服务客户的细微处。
今天,让我们致敬英雄,也致敬每一位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奋进新征程的华夏银行人!
内容来源:华夏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