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行业发布 |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5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最新动态
行业发布 |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5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2025-11-04176

行业发布


10月3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年度品牌研究成果《2025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街之声——“金融街发布”成果专场以线上直播形式正式对外发布。


本年度《报告》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15年发布该系列报告成果,由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由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负责牵头实施,3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编撰完成。《报告》以“银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银行业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对银行业在总体运行、业务发展、风险防控、“五篇大文章”等方面的新特征、新进展、新成效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与系统总结,对行业发展重点与热点问题进行了集中分析和前瞻研判,充分传递出中国银行业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深化改革转型的决心。


《报告》指出,2024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并坚决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金融工作主线,推动银行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金融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充分发挥银行业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中的金融主力军作用,持续加强项目储备,优化信贷投放;始终坚持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摆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持续提升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推进综合化经营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与业务协同,打造多元金融服务体系和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加快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化金融科技赋能,提升银行业经营管理效率与服务能级;扎实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我国银行业全球竞争力与影响力。


具体来看,《报告》共分七个篇章,分别为总体运行篇、资产业务篇、负债业务篇、中间业务篇、风险防控篇、做好“五篇大文章”篇和专题研究篇,包含18个章节、7个研究专题和21个专栏。主要内容如下:


一、宏观运行环境稳中有进、长期向好,银行业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全球经济温和复苏,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我国银行业经营维持稳健态势,信用扩张从“高增速”向“高质量”模式转变,资产增速保持平稳,持续强化信贷供需匹配,为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提供稳定金融支撑。202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规模分别达到444.57万亿元和408.11万亿元,同比增速均为6.5%。


2025年,受关税壁垒与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因素冲击,国际供应链与经贸合作受阻,全球经济增速预测较去年有所放缓。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延续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经济运行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有望实现全年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中国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银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复杂外部环境挑战,持续“优结构、防风险、提质效”,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改革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效能,优化金融业态,整治内卷式竞争,以更稳健的力度和节奏推动社会经济和银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上半年,银行业保持稳健运行良好态势,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主要指标总体平稳、稳中向好,行业发展呈现较强韧性,抵御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分别达467.3万亿元和429.3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9%和8.0%。


二、资产业务稳健增效,有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024年,中国银行业积极响应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和行业监管要求,加强重点领域项目储备和信贷投放,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支持经济运行稳中向好。202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9.58万亿元,同比增长7.2%。公司贷款业务继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本外币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同比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24年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43%,较上年同期下降36个基点,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个人贷款规模增速放缓、价格趋降,住户消费贷款保持增长,经营性贷款增长较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趋稳、利率趋势性下行。票据市场规模稳定扩张,融资成本持续下行,为企业融资需求提供有力支撑。投资及其他金融资产业务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2025年,银行业积极作为,深入挖掘社会有效需求,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民营小微、提振消费、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2025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2.57万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0.7%、22.9%、8.2%、12.3%、7.4%,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融资成本持续降低,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为3.3%和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45个基点和60个基点。


三、负债业务稳定有序发展,成本结构持续优化


2024年,银行业负债业务实现稳定发展,存款规模稳健增长,市场秩序持续优化。截至2024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08.3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4%。住户存款定期化趋势出现边际缓和,对公存款增速有所放缓,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显著增长。银行负债端成本显著下降,2024年末上市商业银行存款平均付息率2.03%,同比下降15个BP,缓释息差收窄压力。落实监管要求强化行业自律,规范手工补息,维护市场合理竞争秩序。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稳步扩张,拆入资金规模持续上升,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和同业存单发行大幅增长,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小幅增加。


2025年,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存款业务进一步规范、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紧跟政策导向,进一步优化负债结构,多措并举推动存款业务模式转型升级,合理控制负债端成本,推动负债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27.5万亿元,同比增长8.6%。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边际改善态势,企业活期存款迁移现象有所缓和。存款成本进一步下行,2025年5月,存款挂牌利率再次调降,叠加高息存款到期,负债端成本压力有望进一步缓解,为息差企稳提供有力支撑。


四、中间业务韧性调整,推进综合化经营服务转型


2024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规模持续承受下行压力,量价下行双重挑战背景下,传统中间业务增收不利,成为中间业务收入承压的重要因素,不同业务收入情况出现分化;非传统中间业务有所修复,对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小幅抬升,但整体仍延续下降趋势,收入分布的集中度有所提升,头部效应进一步凸显。


2025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明显回暖向好,中间业务净收入扭转去年下滑态势,对营业收入和非息收入的贡献双双回升。从收支两端来看,商业银行通过成本压降优化投入产出效率,带动净收入回升。面对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外需不确定性增强、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商业银行积极作为,推动中间业务健康发展,通过客群拓面精耕、产品研发创新、服务模式升级等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拓展中间业务新增长点;持续推动商业银行综合化、专业化经营转型,积极布局金融细分市场业务,强化业务协同与科技赋能,打造涵盖信贷、信托、理财、基金、保险、证券、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五、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


2024年,我国银行业运行稳健,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经营和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风险抵补能力保持充足,全年处置不良资产超3万亿元,信用风险整体可控。市场与流动性风险总体平稳,货币政策调节精准发力,货币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人民币汇率展现韧性。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整体风险抵御能力持续提升。高风险中小银行处置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多措并举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5年,银行业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持续做好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统筹做好传统金融风险与新型风险防控,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风险防控向智能化、精细化升级,深化智能风控技术运用,将科技赋能贯穿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全流程,打造全面化、特色化、多元化的现代化风险防控体系。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49%,较去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最低水平;拨备覆盖率为211.97%,较去年同期上升2.65个百分点,创十年来新高。


六、聚焦金融主责主业,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


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国务院办公厅、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陆续出台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中国银行业扎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坚守金融主责主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科技金融方面,精准滴灌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16.1个百分点。绿色金融方面,加快转型金融、碳金融产品创新融合,拓宽绿色金融服务边界,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4%,境内市场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4.7万亿元,存量规模达2.2万亿元。普惠金融方面,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触及度,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34%。养老金融方面,深度参与养老金产品开发创新,打造全方位、综合性的养老服务金融体系,持续加大对养老机构和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以金融科技赋能适老化服务,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加速普及。数字金融方面,构建与支撑金融强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技术赋能与生态重构,在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应用、服务数字核心产业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2024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科技人员总数突破10万人。


七、着力深化改革转型,谱写银行业发展新篇章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银行业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经营布局、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深化改革转型,持续提升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服务国家全方位扩大内需战略,发挥衔接供需两端、激活内需的关键作用,锚定“两新”“两重”金融服务着力点,通过消费金融、普惠金融、住房金融、产业金融、财富金融等领域创新举措,在助力提振居民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催动供需循环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二是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痛点和以及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分层分类深耕、产品服务升级、耐心资本培育、风控体系优化等多维赋能,锻造银企价值共创的金融生态链接。三是积极应对净息差收窄对银行经营影响,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负债端成本管理,拓展非息收入,推进综合化经营,强化利率风险管理,从差异化、国际化、综合化、数智化等方面加快经营转型。四是强化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把握资本新规为银行业推行集约化资本管理、提升稳健经营能力带来的政策契机,推动资本管理目标多层次化、资本补充工具多元化、风险加权资产管理精细化,实现盈利模式优化转型。五是扎实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完善全球经营布局,增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助力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全球市场变局,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助力提升我国金融全球影响力。六是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实践,推动在员工赋能、研究分析、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场景深化落地,围绕战略规划、组织架构、技术路线、数据基础、人才队伍、风险管理等维度构建银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的未来框架和能力体系。

站在“十五五”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银行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持续贡献金融力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