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调研报道 | 浙江推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率先打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化赋能信用融资模式
最新动态
调研报道 | 浙江推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率先打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化赋能信用融资模式
2025-11-2118




调研报道





自国家部署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来,浙江金融监管局依托良好的小微金融工作基础,全力以赴落实落细融资协调机制。截至2025年9月末,浙江已组织走访企业498.3万家,纳入推荐清单139.1万家,其中126.6万家已获得授信支持,累放贷款金额4.03万亿元,居全国第一。截至9月末,浙江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76万亿元,居全国第一,活跃经营小微主体融资覆盖率达到40%,在全国率先推进无还本续贷、率先推广到中型企业、率先打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化赋能信用融资模式,小微企业名单推送和走访对接也成为部门行业联动常态。

坚持系统谋划,有效夯实协调机制基础

浙江细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方案,建立省、市、区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在国家机制确定的参与部门以外,推动纳入宣传部、金融办、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大数据局等多个部门,在涉企信用信息共享、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方面形成合力。各区县工作机制设立工作专班,采取阶段性集中办公方式,并配备固定场所和人员。


在局系统三级派出机构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银行机构同步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三级工作专班,实现所有区县级支行100%覆盖。制定操作手册和配套制度,细化“五项标准”,明确具体参考口径,列明各单位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供参照使用。

坚持精准筛选,合理确定走访目标企业

浙江组织各地市依托市场监管部门在册数据、统计普查数据,预先剔除僵尸企业、空壳企业、不诚信企业等,形成全省300余万户的全量走访目标企业清单。按照企业经营所在地原则,将清单拆解发至乡镇、街道或社区,组织基层力量进行全面摸排。目前,浙江已组织走访498.3万家,基本完成一轮走访全覆盖,正逐步开展二次走访。


稳外贸领域,启动金融助力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护航行动”,将协调机制走访对象扩大至全部外贸企业。会同商务、海关部门摸排形成有进出口实绩且正常经营的外贸企业清单,下发地市组织开展走访对接。

坚持数智赋能,线上线下协同推进走访对接

在线上,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专区”连通省、市、县三级210家银行、9976个放贷网点、3.9万名信贷经理。设置融资需求登记入口及专属二维码,在政府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及新闻媒体等渠道广泛发布,鼓励企业线上自主申报,相关贷款申请可直达银行信贷经理,平台可全流程跟踪银行办贷进度,并支持获取申报企业明细,纳入申报、推荐两张清单。平台也汇集了61个部门、1.2万余条数据字段的涉企信用信息数据,建立一套完备的数据接收、清洗、使用规则,支持银行“无感式”数据查询和批量风险建模,覆盖近70%的银行信贷服务数据需求。


在线下,采取专班人员“1+1”(地方政府+银行机构)走访模式,结合企业意愿、存量贷款、基本户开立等情况确定对接银行对已有3家及以上授信银行的小微企业不作为走访重点,避免重复对接、多头授信。公布辖内各区县企业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联系方式,支持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上门咨询、登记信息。

坚持问需解难,助企有序回归常态融资

依托协调机制,通过部门协商、绿色通道、并联审批、加快办理等形式,及时协调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需要的前置条件。


一是围绕外部负面信息,助力企业信用修复。针对环保处罚、欠税、未执行案件等信息更新滞后影响融资获得性等问题,推动各地专班协调税务、环保、公安等部门,通过出具“无欠税证明”、现场确认环保处罚合规整改等形式,消除企业不实或过期外部负面信息。


二是科学把握协调标准,支持业务容缺容异办理。聚焦难以通过标准化财务分析测定授信额度、但实际有迫切融资需求的企业,推动各地专班“一案一议”,协调银行综合评估企业市场潜力、预计现金流量等因素,提供授信支持。


三是强化金融政策辅导,优化现有融资解决方案。针对部分小微企业存量贷款到期周转难问题,组织银行机构及时协调对接无还本续贷,避免企业因不了解政策寻求中介有偿“帮助搭桥”,增加不必要的资金成本。针对部分企业融资银行家数过多问题,通过宣传合理融资理念,辅导小微企业整合“小而散”的多笔融资,优化现有融资方案。



内容来源:中国银行业杂志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