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晨曦微露,村民苏广仁熟练地背起水壶、穿上筒靴到韭菜苔基地劳作,伴随着弯腰、捏折等动作一气呵成,从地里拾起一株株韭菜苔,经过捆绑、冲洗,被送往村内的加工车间,等待包装运输……
当下,正值韭菜苔丰产期,这样忙碌而幸福的场景在百色市餐甲村韭菜苔基地每天上演。“看看我们韭菜花,长势旺,菜叶壮,口感也好,又能卖个好价钱了。”广西百色德保县餐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光确说,“目前韭菜苔基地规模70亩,亩产3500至5000斤,市场批发价每斤5元,零售价每斤10元左右。像这一茬跟着一茬摘,每亩年收入可达1.5-2万元,是原来效益的10倍以上!”
餐甲村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属喀斯特山区,共493户、1760多人,人均耕地不足1.5亩,是一个以水稻、烟叶、玉米、辣椒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山区农村。过去,由于交通、信息闭塞,传统种养殖规模小、分散化,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村民说,如果是种玉米、水稻,一年每亩收入仅1000出头,雇人种田不合算,好田好地也抛荒,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
转机出现在去年5月。当时,桂林银行工作人员在金融服务中了解到,餐甲村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韭菜苔,于是通过金融“搭桥”,促成在钦州专门种植韭菜苔的农业企业入驻餐甲村。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70亩,以每亩800元/年的价格租给企业经营;公司负责菜苗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桂林银行为企业提供80万元的信用贷款,定向用于韭菜苔项目。异地企业的入驻,引进了高新栽培技术,种植一次可连续收割三年,每年采摘期可达10个月。从种植到采摘的整个过程,每年能够吸引78户村民参与务工,累计达到5000人次,每人采摘务工费可有120元/天,帮助村民增收超过60万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韭菜苔项目的引进和落地,餐甲村干部群众纷纷称赞“很给力”。
“咱们村里的人现在可勤快啦,每天天刚蒙蒙亮,大约7点钟,就都下地里忙活去了。早晨那会儿,天气凉凉的,正好干活儿,摘的菜也新鲜得跟刚出水似的”,村民苏广仁一边手脚麻利地把韭菜苔捆得整整齐齐,一边乐呵呵地往他的“小三轮”上码放,“看着咱们村的韭菜苔基地越来越红火,种起来轻松,卖得也快,也想跟着种上几垄韭菜苔,手里头有了资金,说干就干”。经村干部推荐,苏广仁获得桂林银行10万元贷款支持,种植6亩韭菜苔,年产值12万元左右,满打满算将有9万元的纯收入。
为解决农民“贷款难”、“难贷款”问题,桂林银行在村里设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为农户提供资金扶持。目前,桂林银行已为餐甲村农户发放贷款16笔,累计授信金额155万元。
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多方共同努力协作,餐甲村的韭菜苔产业发展之路,金融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招商引资和资源整合的角色。桂林银行通过牵线搭桥,引进外地企业和资源,提供从种苗、技术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整合了土地、科技、金融、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形成“项目引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销路帮扶”合作模式,实现了从种得出到卖得出、既有“市”又有“价”。
近年来,餐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饮水、住房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村容村貌“颜值”刷新。餐甲村的韭菜苔项目因地制宜,依托地域特色、资源优势的“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产业项目,投资不多、体量不大,落地快、建设快、见效快,但联农带农效果相对明显。说到底,实现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键。从餐甲村的情况来看,产业“小项目”也能激发增收“大潜能”,托起村民稳稳的幸福。
内容来源:桂林银行